木片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木片机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机械网-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成功并网发电 核电建设迎来新“窗口期”_0

发布时间:2021-10-22 11:21:31 阅读: 来源:木片机厂家

除企业积极推动清洁发展且供应稳定的核电。中国核电发展也将有更多想象空间。这是中国自主3代核电华龙1号海外建设获得的重大成果。

当地时间3月18日,华龙1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是中国自主3代核电华龙1号海外建设获得的重大成果。

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积极有序发展,我国核电建设正迎来新的";窗口期"。除企业积极推动清洁发展且供应稳定的核电,其在供暖等综合利用领域也给了市场诸多想象的空间。

华龙1号发展提速

继去年11月全球首堆首次并网成功以后,华龙1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本月首次并网成功。

据介绍,该机组预计每一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当地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中核团体称,这相当于每一年减少标准煤312万吨,减少2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作为中国核电的";国家名片",华龙1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其全球首堆建设装备国产化率不低于88%。同时,华龙1号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取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取";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

项目建设的背后,也有多家上市公司的身影。作为国内唯逐一家可以配套核电站内所需全套装备,包括核岛、常规岛、输配电、各类辅助装备的核电设备制造团体,上海电气参与了福清5、6#、漳州1、2#、太平岭2#、3澳1、2#、海外巴基斯坦卡拉奇2、3#机组项目。

远东股分子公司安缆为核缆特缆的龙头企业,公司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华龙1号严酷环境用电缆产品成功应用于国内福清核电站和巴基斯坦卡拉奇首堆工程。

核能发展空间有多大?

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装机整体实现剧增,其中水电增了7成,风电增长近10倍,光伏增长近300倍。相比之下,10年内核电装机才从0.11亿千瓦增长到0.5亿千瓦。

时隔3年,核电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积极"定调核电发展贯穿全部";1045"时期,这样的表述预期颇受市场关注。

依照计划,在内陆核电项目继续被搁置的条件下,";1045"核电装机将到达7000万千瓦。虽然新建容量目标等并未明确,但有行业人士据此简单估算,未来5年,中国或将有2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投入运营,相当于投入运营20台百万千瓦级的核机电组。

中国广核团体董事长杨长利表示,核电作为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是唯1可以大范围替换传统化石能源的基荷电源白癜风会复发吗。目前我国核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份额比较小,也就意味着我国核电发展有比较大的空间白癜风皮损是对称的吗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从";1045"计划的目标来看,如果依照百万千瓦级别的机组计算的话,年增应当会低于6台机组。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事,未来核电建设有望依照每一年68台延续稳步推动。

从电力企业计划来看,未来5年全国新建核电项目还比较可观。比如,国家电网明确提出,到2030年,其经营区域内核电装机到达8000万千瓦以上。据测算,除去目前在运和在建机组,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1045"新投产和新开工核电范围将在3500万千瓦左右。

核能综合利用等迎新机遇

核电以外,";1045"期间,核能综合利用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在清洁供暖、工业供汽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实现国内首次核能商业供热后1年,山东省海阳市于去年底开启了全国";零碳"供暖城市创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2期同步开工。海阳核电还在展开远距离大范围核能供热研究,力争让核能供暖延伸至胶东半岛。

据悉,山东海阳的核能供暖是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概念落地的典型案例,相干核能综合利用也被纳入今后5年计划中。

核能技术也有望获得突破。";1045"明确了推动模块式小堆、海上浮动堆和60万千瓦级商用高温气冷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小堆、浮动堆的发展是全球核电强国的新热门,美国、俄罗斯等都在积极推动,中国华能多年耕耘60万千瓦级商用级高温气冷堆领域,1旦在经济性上获得突破,中国核电发展也将有更多想象空间。

另外,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可为海洋石油开采和偏僻岛屿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癫痫为什么不能吃茄子,也可用于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领域。海上浮动堆(其实也是小堆)和模块化小堆等新的技术选型,让核电从大变小,这也会增加核电的商业利用场景。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移动版:华龙1号海外首堆成功并网发电核电建设迎来新“窗口期”